我以為我是個很自律、目標導向的一個人。是的你注意到了,「我以為」。
請你花幾秒鐘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有以下狀況
- 周遭的親朋好友會「覺得」你是個自律的人,包含你自己
- 你每年都會列年度目標,但是達成率沒有一年超過50%以上
- 你在一年的剛開始衝勁十足,但總是在三個月到半年左右,熱情開始衰退
- 你有輕度拖延症,你知道你該做些什麼去達成年度目標,但遇到困難的時候會想「明天再做就好」
- 過了一陣子,就連沒有遇到困難時,你也會「自找困難」讓你自己無法執行年度目標
- 再過一陣子,你連理由都不找了
- 又開始新的一年,新的年度目標
如果你有以上情況,你很不幸的跟我有同樣的「假性勤勞症」;
但同時你又很幸運的看到這篇文章,分享治癒我病症的一本好書,一個好方法,
那就是The 12-Week-Year(中文翻譯12週完成一年的工作)。
文章重點摘要
- 一般的年度計劃缺乏對時間的緊迫感,而The 12-Week-Year可以有效克服這個問題
- 任何目標計畫都應該遵循S.M.A.R.T.原則
- 執行完每次的年度計畫後,對過往執行的結果進行檢討,會對未來的新計畫很有幫助
- 執行任何目標最重要的是有「當責」的心態:明白人生沒有不得不,都是自己的選擇
新年新希望、新的年度目標為何總是失敗
隨著年紀增長,我們會開始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,小學的時候我覺得一學期(半年)要過完,需要好長的時間,好像是在遙遠的未來;但我們漸漸長大後,卻覺得時間越來越快了!我現在35歲,半年的時間真的有一眨眼就過去了。
也因為這樣,多數人會在新的一年去設定「年度目標」。
設立年度目標有三個好處:
- 有效利用時間。有明確的目標可以更有效利用時間,例如:今年的目標是英文檢定考到某個程度,那閒暇之餘就有可能去讀英文準備考試,避免了「不知道要做什麼」的困境。
- 舒緩對未來的緊張感。大腦有一個區塊叫做「杏仁核」,在我們面對不確定與風險時會有負面的反應,感到不安與緊張焦慮,但大腦有另一個區塊「前額葉皮質」,它可以抵銷杏仁核的作用,而這個區塊會在你想像未來自己傑出成就時發揮作用,也就是我們想像達成年度目標的時候。
- 使自己生活充滿動力。挫折是降低生活與工作熱忱的原因之一,但另一個我們很常忽略的原因是茫然。有了目標就會對未來有憧憬,而有了憧憬就會對自己生活更有熱情、更有生產力與效率度過每一天。
真正有執行過年度目標的人常常會發現,年度目標在一年的開始設定的非常美好!假設我照著這個目標前進,到了年底我會有許多產出,我的身心會有全新的變化!
然而,我們在剛開始執行的時的確充滿熱情與動力,但或許因為工作忙碌、或許因為生活中的臨時狀況、又或著僅僅只是想休息一天,但這樣的日子,隨著一年的日子往下走,休息與中斷會變得頻率越來越高,時間越拉越長。
或許一開始還會覺得,我今天休息沒關係,我後面會再更努力把進度追回來!
但這樣的情況到了一年中的下半場,你會知道離目標差距已經越來越大,要追上已經變得太過困難!
要不……今年先放棄?明年再次開始?
然後年度目標在年底,就會變成我們又愛又恨的一件事情、一個「羞於見它」的承諾。
為什麼年度目標的設立在執行面總是失敗呢?
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在設立目標時缺少了一種急迫感。
一年後才需要檢視的目標,我不按照進度,今天休息一下不會有影響吧?
但實際上多次得非計畫性中斷目標執行,會有骨牌效應。
我們誤以為可以把關於目標的關鍵活動延後或暫停,但最後仍然可以達成目標。
要達成目標每個月、每一周、每一天、甚至每一刻都很重要,
但年度計畫卻允許我們直到一年的結尾,才檢視一次目標,
這個目標在年初、年中都離我們太遠了!沒有危機感,
因此不論是拖延或暫停,我們都可以合理化為在長時間努力過程中的休息站,
但到了年底卻又太緊急了,似乎不論做什麼都達不到目標,乾脆放棄。
這就是許多人無法實踐年度計畫的原因,而The 12-Week-Year這本書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痛點!
The 12-Week-Year可能是可以幫助你的最佳規劃法
The 12-Week-Year的核心概念就是解決我們對於年度目標沒有危機感這個問題。
在過往工作經驗中,我們常常會發現,
同一份報告主管給你一週、一天、一個上午去完成,
最終出來的成果品質可能不會差到太多,
這中間的差異可能存在於我們因應時間的緊迫感,而集中的專注力程度有關。
然而並不是時間壓縮得越短就越好,當給予完成任務的時間短到不合理時,
我們反而會選擇放棄或是犧牲掉大部分該完成的內容與品質。
以本書的作者Brian P. Moran, Michael Lennington研究顯示,
將原先的年度目標拆解為四季的季度目標,再以季度目標做規劃,
是一個既能讓我們對於完成目標的時間有緊迫感,
同時又不會讓我們壓力大到放棄目標的時程範圍。
而一季三個月,約當等於12週,我們有可以把每一週想像成是一個月,
每過一週就當作過了一個月,12週過完等於過了一年,
季度目標又可以跟年度目標做思考上的連結,
The 12-Week-Year目標規劃的方法論因此卓然而生。
目前我執行The 12-Week-Year第二次了(到目前為止執行約15週),
不能說我的執行力有因為The 12-Week-Year百分百達成,
但我確實感受到了The 12-Week-Year的魅力!
相較於過往執行年度計畫,The 12-Week-Year的方法確實有讓我感受到更強烈的時間緊迫感!
當我想要耍廢時,看著我的報表上列的進度,以及剩餘的時間,
我總是多多少少會再去做一些我年度計畫中想要達成的事情!
以我第一次執行The 12-Week-Year計畫,執行率約落在7成,相較於過往可是連5成都不到,
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!
這也是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推薦真心想執行年度計畫,卻又屢屢失敗的人,
The 12-Week-Year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。
實際設定你的The 12-Week-Year Plan
那麼該如何設定自己的The 12-Week-Year 計劃呢?
我想所有的計畫都不應該離開S.M.A.R.T原則
S.M.A.R.T原則:設定的目標必須遵守此原則,明確的目標(Specific)、目標是要可衡量的(Measurable)、目標必須是可達成的(Achievable)、目標是長期上人生發展方向的相關策略(Relevant)、此目標需要有時效性(Time-based)。
在利用S.M.A.R.T原則,首先我們要先知道為什麼、或是我們個人需要什麼目標?
為什麼要設定一個減肥的目標?
是為了健康還是美觀?還是其實設定的人是一個運動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,是職業的考量?
清楚了解目標是為了在執行上遇到瓶頸時,更容易在遇到困難時找回初衷與動力。
為了知道自己為何要設定目標,我們需要先將「人生的終極目標」輪廓繪畫出來,
也就是寫出自己的「人生願景」。
人生願景是在定義自己想要的人生,
其中會包刮健康、家庭關係、財務、事業、社群、心靈……等,關於人生的各個面向。
這個願景可以先設定一個中期的,我建議是先以5年或10年為基準,
想像5年後或10年後理想的自己是怎樣的人,
而這個自己此時此刻正在寫一封信給過去的自己。
以下截錄我的「未來信」片段內容:
職涯(十年)
OOOO廠是我管理的事業之一。我不需要每天進工廠看生產進度,我只需要確保工繳、品質、客戶優先順序、人事以及其他疑難雜症。理想的狀態下淡季一周進一次工廠,旺季一周2~3次。
在我跳脫完全管理前,我將華勝不論是工繳、製程、人員管理都已經系統化、制度化。
OOOO廠是業界品質保證的工廠,也是業界最善待員工的工廠。由OO出廠的品質我們會全權負責、在我們公司工作的員工會很辛苦,但是會得到超過業界的報酬。
我另外有其他事業是在協助他人過更好的生活。我對於理財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,並且有相對的專業,進行全方面理財,包含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以及保險。除了部落格與Youtube以外,我另外提供顧問的服務,協助大家在家庭理財上可以更加輕鬆的規劃。
要達到全方面理財,我必須專精於生產力、自我成長以及時間管理這幾項目。因此生產力、自我成長、時間管理是我個人品牌的副項目。
我會在OOOO廠這份事業每年獲得萬的報酬;在個人品牌經營每年獲得萬的報酬。
其實當你寫完人生願景時,你就已經將S.M.A.R.T原則中的「明確的目標(Specific)」幾乎完成了!
下一步則是要將此目標可衡量化(Measurable)。若你的人生願景其中之一
是過著「購買一般消費品可以不用看價格,只看想不想買或需不需要」,
那在這個階段你就必須將這個願景分解成數字。
你的存款要多少?收入要多少?才會達成你的人生願景?
再舉另一個例子,我的人生願景其中有一項是有健康的身體狀態,那要怎麼可衡量化呢?
最直觀的方式是我每兩年一次的體檢,紅字都要消除。
再接著,我認為S.M.A.R.T原則的最後三個要一起看。
其實S.M.A.R.T原則可以利用再任何的目標設定,
但在12-Week-Year中,S.M.A.R.T原則的可達成性與時效性,與一般的年度計畫不太相同。
還記得上述提到12-Week-Year之所以比一般的年度計劃執行率更高,
是因為他將時間從年細分到12週,因此產生的時間緊迫感,督促我們持續努力執行!
因為時間被切割了,理所當然的你的目標也需要被切割。
S.M.A.R.T原則中T,Time-based時效性與A,Achievable可達成性就必須在這個階段思考清楚!
且細分的12週目標需要與人生願景有策略性上的連動R,Relvant。
以我自己的例子為原則,同樣是人生願景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陪伴小孩長大。
要達成這個願景其中一個目標是健檢0紅字!
而健檢要能過關,其中一個絕對有關連的策略目標是體重的下降。
考量到我的生活狀態以及網路上的查詢資料,
以及我想要達成最終體重,每個月降低體重2公斤,
是一個我有點壓力,但同時亦有信心完成的目標!
緊接著安排與目標相關的任務並且執行。
順帶一提,在第一次執行The 12-Week-Year計畫時,我
犯了S.M.A.R.T原則中R,Relvant關聯性不足的錯誤。
我將降低體重的目標與運動的執行頻率掛勾,但對於減重這個領域稍有認知的人都知道,
運動並不是降低體重最主要的方法!最主要是飲食!
也因為這樣,雖然我在第一次執行The 12-Week-Year計畫時,運動的項目執行率接近100%,
但其掛鉤的目標體重下降,實際上發效甚微。
因此我在第二次執行The 12-Week-Year計畫,同樣的目標-體重下降,
這次掛鉤的相關任務變為記錄飲食,每周每日必須要多少大卡以下。
由這個例子可以知道目標與願景的關聯性Relvant有多重要。
而對於T,Time-based時效性與A,Achievable可達成性來說,最重要的原則是誠實!
你必須誠實面對自己有多少時間多少精力可以完成多少事情,
並將這些事情細分後塞進The 12-Week-Year計畫中,
切忌打腫臉充胖子,那只會讓你自己執行計畫時塞了太多無法完成的任務,喪失信心;
也不要過於低估自己的能力,
畢竟The 12-Week-Year是透過壓縮任務時間的緊迫感提升效率與專注力,
若在計畫初期對自己過於舒適,那也會喪失The 12-Week-Year的意義。
我如何運用Notion模板完成The 12-Week-Plan
我個人是用Notion作為我The 12-Week-Year的儀表板與計畫工具。
Notion是一個強大的筆記軟體,但實際上要精通是需要花很多時間,
因此我直接借用了Youtuber社畜倫森編輯的The 12-Week-Year Plan模板。
影片中有相當詳細的步驟描述,基本上照著做就可以完成了。
若是平常沒有在使用Notion也沒關係,任何文書軟體,甚至是白紙都可以設定The 12-Week-Year計畫。
只要簡單遵循以下簡單的五個步驟
Step1.列出人生願景:先有一個具體化的人生願景,人生願景的重點在文章前述已提過,就不贅述。在描寫人生願景時不用太嚴肅,畢竟隨著人生階段不同,都有可能會有不同的願景。
Step2.將人生願景寫為年度目標。假如我的人生願景是有健康的身體,讓我年老退休時可以活得更精彩。那可能要達成這個願景其中一個目標是控制體重。接著就必須思考要達到理想體重需要花幾年?就可以得出今年的目標體重。記住!所有目標設定需要符合S.M.A.R.T原則!
Step3.將年度目標的大致切成四階段去完成。因為The 12-Week-Year將年度目標轉變為12週去達成,而12週約當是三個月,也就是1/4年,因此可以簡單的將年度目標除以四。
Step4.將The 12-Week-Year的目標切到12週中的每一週。
Step5.執行與追蹤。
完成The 12-Week-Year,然後呢?請檢討!
任何計畫在執行中最重要的是執行本身,因為沒有開始且好好執行的計畫只能稱作幻想;
而執行完計畫後最重要的事情是回顧,回顧過去的計畫能幫助我們
- 檢視過去的計畫,力有未逮的部分是計畫需要調整?還是執行力尚且不足?
- 針對檢討過去的計畫,更好的規劃下一個The 12-Week-Year。
- 可能計畫執行過程中有某些收穫被忽略了,利用檢討與回想,把漏掉的收穫撿回來!
- 利用回顧做一個計劃的結尾,有助於提升下次再執行的動力!
在《高效原力》這本書中,作者有提到要有生產力與動力,我們需要的不是緊迫逼緊自己,而是一種快樂賀爾蒙,當我們感到愉悅時,就會產生一股能量,進而提高我們的生產力。這種生產力會帶給我們成就感,而成就感則使我們再次感覺愉悅。
而確實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,表面上無法直覺地替你帶來快樂,《高效原力》作者Dr Ali Abdaal提出「找到符合自己遊戲性格(play personality)」,帶出冒險精神,使任務遊戲化,為我們帶來快樂賀爾蒙。
這有點像是角色扮演R.P.G.遊戲般,我們在這場遊戲中會有一個想要扮演的角色,我們扮演的這個角色帶著我們冒險、打怪升級、成長、打倒一個又一個魔王。是否我們的目標任務可以套用到R.P.G模板呢?
我在求學階段其實並不喜歡檢討考券,總是想考完就把它放在一邊不要再去看它!可能是因為不想再面對壓力;也可能是因為自尊心不允許回顧錯誤。
在有了更多成長後,理解到檢討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,甚至關係到一個人做事的成敗。畢竟如果沒有認清錯誤,那就有可能用錯誤的方法努力一百次,當然不會有好的結果!
雖然對於檢討這件事情有所認知,但心裡的自尊心還是對於檢討感到不舒服;但奇怪的是,在玩遊戲時我卻不避諱檢討,打輸了是不是裝備穿錯了?還是某個環節操作錯誤?也因為有想到了這樣的對比性,我認為將遊戲性格套用到每次執行完12-Week-Year的檢討是可行的!
我有玩過《暗黑破壞神》這款遊戲,它每幾個月就會推出一個賽季,玩家必須在這個賽季達成任務取得成就,最後獲得賽季獎勵!
這個時間的壓力與獎勵的關聯,跟12-Week-Year我認為非常相似!
以下為我粗略的『第一賽季12-Week-Year』檢討擷取內容:
小結-不論什麼方法執行計畫,最重要的還是心態
The 12-Week-Year確實是一個我認為有打開我的新視野,且執行過非常推崇的計畫方式!
先前嘗試過的
年度計畫,將時間拉得太長,讓我自己有很多理由可以偷懶;
週計畫,因為由下堆疊上去的計畫,會失去目標方向,到了年底可能覺得今年很忙,但什麼都沒完成。
而The 12-Week-Year這個方法,巧妙的切開時間,讓我們既有緊迫感又不會壓力過於龐大,
且The 12-Week-Year剛好可以對照到一年12個月,
你可以想像一週過去,感覺像是一個月走完的時間緊迫感嗎?
但不論是用什麼方法,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態調整。
The 12-Week-Year只是一個更巧妙的方法,讓我們執行時阻礙降得比其他計畫方法低,
但執行任何計畫最大的阻礙不是時間、也不是體力,而是自己的心態。
當自己的心態是感覺到被逼迫的、痛苦的,那不論任何方法,即使是The 12-Week-Year這個方法,還是可以找到千萬種理由不執行;但若我們心態是對自己負責的,意識到事實上人生沒有什麼是不得不做的,我們都有選擇權,就會更善用資源,盡更大的努力,是自己選擇的行動、承擔選擇後的結果。
相信大家都看過一個小故事:若是把人生放在一張A4上,畫成30*30的格子,這900個格子其實就代表了900個月,約是75年的光陰。而把每個人生階段花的時間放在這格子中,就可以很具象化的看出時間的重量。
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重要,也因此好好計畫,並且度過每一天也是如此的重要!The 12-Week-Year就是一個幫助我們規劃與過好每一天的好方法。若你也遇到了跟我一樣的困擾,想要卻沒有好好充實每一天,那我真心推薦這本書。
「用時間的方式將塑造你的人生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