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再重新執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,是閱讀了第三次【原子習慣】給的啟發與動力。
所以這篇文章要來聊,我所領悟的【原子習慣】,帶你從身份認同出發,
實踐微小但持久的行動改變,用科學方式重啟自我。
文章重點摘要
- 原子習慣就是培養阻力為零的微不足道習慣
- 透過微小習慣以及時間複利疊加,創造巨大的成果
- 戒除壞習慣要優先於培養好習慣,因為壞習慣造成的傷害具有全面性以及不可逆性
原子習慣就是阻力為零的習慣
這本暢銷書大概所有知識型網紅都分享過一遍心得了,
但我仍然覺得同樣一本書,每個人切入的角度都會不一樣,所獲得的體悟也跟著不同。
原子習慣是將你所想要培養的習慣細分,
將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、大行動分解細微、融入生活的動作。
要分到多細呢?
最好分到「阻力為零」這麼細。
阻力為零的意思是你幾乎找不到藉口,阻止你做這件事情。
這個習慣不要占用你太多時間、不要花你太多力氣,越輕鬆越好!
例如若是想要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,與其規定自己每天跑步30分鐘,
不如從每天飯後走路10分鐘開始。
雖然這樣的小習慣看似微不足道,但其實有諸多好處:
1.因為輕鬆簡單,降低執行的摩擦力。
跑步很累,但走路還可以吧?如果覺得走路也沒時間,
試著把習慣改成穿上運動鞋,就只要穿上運動鞋就好!
你可能會想:這樣會有用嗎?
或許第一天、甚至第一個月,除了你每天穿得運動鞋以外沒有任何改變。
但久而久之,你穿著運動鞋上班,
你的同事可能會好奇的問你:「欸,你今天要去運動喔?」。
你低頭看著腳下這雙幾千塊買來的跑鞋,心想:
「這雙鞋都買了,不動一動好像太浪費了……」
於是你跑了10分鐘,累了,就停下來休息。
你的習慣,並不是「去跑步」——
而是「穿上運動鞋」。
但就因為穿運動鞋的這個習慣,讓你的注意力改變了。
透過腦袋裡的過濾器,你開始注意到「跑步」的相關訊息。
你可能會突然點進平常不會看的《波士頓馬拉松》新聞,看有多少人參賽;
你會開始查詢跑步對身體有甚麼好處;
你看鞋子的時候,不小心也看起了跑步手錶、跑步襪、路跑活動……
久而久之,你看見的、聽見的,全都和「跑步」有關。
你被你眼前看到的、耳裡聽到的,慢慢催眠成了:
心裡想的、行動做的,最後——變成你真正養成的習慣。
這,就是小習慣的力量。
它會一點一滴,悄悄打開你腦袋裡的「習慣濾鏡」,
當眼前所見、耳裡所聽都圍繞在某個方向時,
你的心思、行為,也會漸漸往那個方向靠近。
2.完成習慣會讓自己有成就感。
每當完成一個小習慣,你會覺得又往前邁進了,不論是一步還是十步,總是往前邁進了。
這樣的每天持續不斷地前進,會讓自己更有成就感,
而這樣的成就感會成為你每天持續習慣的動力。
我們第1點提到的「打開習慣濾鏡」、創造身分認同,
建立身分認同的其中一個關鍵點,來自於自我成就感的建立。
當你對你的身分有認同感、有成就感,平常的所作所為會更往那個身分靠近。
3.成就感與重複執行幫助你養成習慣。
人是容易受到習慣制約的動物,我們的行為並不是每次都經過大腦思考過的,
沒辦法!現實生活中資訊太過繁雜,
如果甚麼事情都需要經過思考會讓大腦超負荷!
舉例來說,開車其實是一件相當複雜一連串的動作組成。
拉下手剎車、轉動方向盤、要轉出去方向盤要轉幾度,
同時油門踩踏的幅度要多大,喔對了,還不能忘記看後照鏡有沒有車子或人經過!
對了還有方向燈,你忘記打了!
光是要把車開出路邊停車格,就會有這麼多需要注意的事項與動作,
但很多動作被我們內化了,變成了一種不經大腦的反射性動作。
看後照鏡,有車或有人,踩煞車,你都可以很順暢地完成,只是沒有經過大腦思考,
這些動作就像一段段程式碼,嵌入你的腦海,讓你能更迅捷、不假思索地行動。
我們利用微小的小習慣,不斷重複就是為了把這段「程式碼」刻在腦海中。
利用微小簡單讓習慣可以簡單啟動;
利用成就感讓執行習慣更有動力;
兩者相加並且不斷重複,最終就會在你腦海中形成一個「自動導航」的迴路,
讓你不假思索的執行習慣。
戒除掉原子壞習慣才是更重要的事情
雖然《原子習慣》主要是在教導讀者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,
但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認為戒除或是避免壞習慣,是更為重要的事情。
這樣的領悟其實是由一個相當重要的投資概念得到的啟發:
在投資的領域中,不蝕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!
「從100萬虧20%就剩下80萬。」
「但從80萬要賺回100萬,那可是要賺25%!」
所以當一項投資虧損後,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賺回來!
也就是說在投資市場裡,不蝕本是比正報酬多少還更加重要。
對應到習慣的養成,戒除或避免壞習慣比培養好習慣更加重要。
養成好習慣,就像在投資領域中追求正報酬;
但有了壞習慣,則像是投資中的蝕本投資,而且可能是全方面侵蝕你的人生。
而假設你沒有養成運動的好習慣,但同時你並沒有其他健康方面的壞習慣,
那比起常去健身房重訓的人,你只是相對的不強壯健康!
甚至、你下定決心開始運動健身的那刻起,你也會慢慢步上軌道變得更加健康強壯。
然而,壞習慣養成就不同了。
比如說養成了吸菸的習慣,在這個習慣戒除前,影響了健康、家庭關係、金錢;
就算戒除了這個習慣,吸菸對你的傷害也已經造成,需要花加倍的努力讓自己「復原」,
甚至有些壞習慣造成的傷害,是多努力都無法復原的。
「相較於好習慣,壞習慣的傷害更有全面性以及不可回朔性」
因此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,比起如何養成好習慣,我更加在意的是戒除壞習慣的方法。
我的原子壞習慣
在講述如何改善壞習慣之前,要先察覺自己的原子壞習慣。
我第一個察覺到的原子壞習慣是來自於健康方面,我有慣性熬夜的習慣,我的睡眠時間少到不正常!
在大學研究所時,我甚至受封為「不睡覺魔人」。
因為種種原因,我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時間約只有一個半月,因此在那一個半月我就把油門催到底,
夜晚長時間睡眠每天約只有3小時左右,白天會搭配2-3次15分鐘的短睡。
在這樣的衝刺情況下,我達到了超乎我預期的目標,報名四間研究所有三間正取。
也因為這樣,我似乎有點食髓知味,感受到熬夜的好處,種下這個壞習慣的惡果。
出了社會以後,白天佔據了工作時間,很理所當然地將晚上的睡眠時間,
拿來閱讀也好、休閒也罷,總之熬夜敖的越晚,越覺得今天過的真充實!
直到出社會四年後,身體開始有了變化。
我的眼皮以及耳朵開始不定時脫皮,脫皮到會流血!
看了醫生的結論是-睡眠太少導致免疫系統失調,當免疫力下降的時候病毒就會攻擊皮膚。
確實只要好好睡覺,就可以減少這種脂漏性皮膚炎發生。
但這已經變成永久傷害,無法根治,只能壓制。這是我在壞習慣吃的第一個虧。
接著就像滑坡效應一樣,我開始感覺到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糟。
包含更容易肥胖、尿酸開始上升,甚至有可能是痛風的前期、膽固醇也增加,
這一切都應證了Matthew Waler所著作「為什麼要睡覺」裡說的,睡眠不足會導致
-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高
- 糖尿病高血壓
- 免疫系統能力下降
- 癌症可能性提高
- 日常判斷能力下降
不誇張,看完這本書我真的嚇歪!馬上開始改變不睡覺這個壞習慣。
過去兩年,我減少了許多熬夜的時間。
但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似乎回不去了,現在我只要稍微熬夜疲倦,
例如只要我調皮的女兒半夜把我叫醒,沒有辦法好好睡覺,
那隔天脂漏性皮膚炎又會跑出來,我的眼睛與耳朵旁開始破皮,我又要頂著破相一陣子。
如何戒原子除壞習慣
在談戒除壞習慣之前,我們得先理解一件事:
壞習慣,通常不是真的需要,而是一種「渴望」的感覺。
比如,有人會覺得吸菸可以緩解焦慮,人們渴望緩解焦慮感,
而吸菸,根本沒有真的幫助緩解焦慮。
再比如我自己的壞習慣-熬夜,說穿了,我並不是非熬夜不可,
我只是渴望那種『我好像很會利用時間、很努力』的虛假自我成就感。
因此要戒除壞習,第一步是不斷提示自己:這個壞習慣,其實沒有必要。
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提醒自己,才能打破深埋在心裡「渴望」的暗示。
你也可以主動將壞習慣設下一點「懲罰」,或是增加執行上的難度。
例如你可以和親密的友人或家人約定好,只要喝一杯含糖飲料就要給他相同價格的金錢。
這邊的懲罰最好是和想要戒除的壞習慣有反向關係。
例如:和親密的家人朋友約定,我只要喝下一杯含糖飲料,就要付和飲料相同價格的金錢給他,讓你在喝下去之前多猶豫幾秒鐘。
甚至還可以再增加一個反向動作的規則:
「如果我今天不小心喝了含糖飲料,那我今天就不準搭電梯,所有樓層都必須走樓梯。」
這不只在壞習慣上增加了阻力,還能順勢幫助你往「健康」的道路上推進。
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:移除觸發壞習慣的生活因子。
這些是那種一看到就忍不住的提示源。
例如要戒菸,就暫時少和吸菸的朋友在一起吧!
覺得花很多時間在看電視?
乾脆讓你的生活空間中不要出現電視,就連開啟來的機會都沒有了!
或是乾脆將誘發壞習慣的因子替換掉,也是有效的方法。
以前我在台北上班時,辦公室樓下就是7-11購買食物非常方便,
而我又常在下午感到飢餓,因此下午若有空的時候,約著同事去7-11買一點小點心,
順便轉換工作心情變成了一種例行,一種習慣。
後來我決定改變這個模式,在下午兩點的時候大喝500c.c.的水,
喝完水之後身體就不再那麼渴望進食,也大幅降低購買零食的慾望。
善用科技工具養成原子習慣(或戒除習慣)
在執行原子習慣的過程中,除了心態與行為的調整,我們也可以藉由科技輔助。
以我自身習慣養成來說,我認為有Check List對督促自己相當有幫助的。
在執行初期我是以APP-「習慣清單」,作為執行的提醒與確認。
「習慣清單」這款APP可以在每天設定的時間,跳通知提醒你該執行什麼任務,
也可以統計你整個月的執行狀況,讓你有巨大的成就感!
我使用這個APP執行三點
1.每天50下伏地挺身
2.每天50下仰臥起坐
3.每週騎飛輪1.5小時
我從2024年一月開始執行,使用APP記錄到六月底,
共完成了8,700下伏地挺身與仰臥起坐!
66小時的室內自行車!
看起來數字很驚人,但實際上我就是每天花5~10分鐘做這些運動而已!
不論使用的是什麼工具,目的只有兩個
1.當你的教練提醒你。
大腦善於思考而不善於記憶,因此將每日要做的習慣設定好,
交給科技提醒你執行,可以降低執行習慣的阻力。
2.回顧的成就感。
透過工具紀錄,相較於手寫或腦袋記憶,更能在回顧時更便於統計。
我們在回顧過去完成的小成就時,也同時滿足了成就感,
這種成就感,也是推進我們繼續執行的一大幫手。
如何讓原子壞習慣不再找上門
我認為書中對我最大的啟發是,不論是要養成好習慣,還是戒除壞習慣,
身份認同是非常重要的。對於身份認同的定義大大影響了心裡暗示,
間接地改變你的行為。如書中舉例「我正在戒菸」與「我不是一個吸菸的人」。
我正在戒菸,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在說——
我正在努力變成一個「不是現在的我」,一個不吸菸的人。
但這樣的說法,其實也在間接地告訴自己:
「我現在,還是個吸菸的人。」
換個角度想:如果你說的是——
「我不是一個會吸菸的人。」
那你就是從身份認同的根本,把「吸菸」這個標籤拿掉了。
不是在和自己拔河,不是每天都在掙扎「要不要破戒」。
而是,這個問題壓根不存在了。
因為我本來就不是一個會吸菸的人,
那我當然也就不需要破戒——因為沒什麼好破的。
這種從「身份」出發的改變,比靠意志力硬撐來得更穩、更深。
改變不是「變成別人」,而是重新定義你是誰。
這個心理認同在我的觀察是有非常強大的力量,
它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、想法、以及面對挫折再挑戰的能力。
例如在經營這個網站,我就會將自己貼上「作家」的標籤。一個作家會做甚麼事情?
時時刻刻蒐集靈感、每天寫一些字、
研究文章寫作的書籍,正些都是一個作家會做的事情。
所以當我將自己貼上這些標籤,日復一日地告訴自己,我是作家、我是作家、我是作家!
第一天我可能還會自我懷疑,第五天我除了懷疑以外又多了一些疲倦,
今天上班好累,還要打文章,何必自我折磨?
下個月開始驚訝自己做到了一個月連續不中斷的打文章,開始了對自己的身分不再懷疑。
第三個月,我是作家了。
日復一日的重複想要認同的身分,會去做的事情與習慣。
有一句俗語:「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!」
我想真正的精華不是在於假裝,而是在於模仿與重複,方法對了次數夠多,你就是正牌的了!
我認為心理暗示是戒除壞習慣最重要的一個關鍵!
只有打從心裡改變自己的身分認同,
才能徹底擺脫過往的壞習慣!
因為我就不是(我是)這樣的人,我怎麼會去做呢?
『我又不是吸菸的人,我怎麼會去抽菸呢?』
『我是熱愛健身且對自己體態管理得當的人,我怎麼會每天吃垃圾食物呢?』
『我是是一個人人稱讚自律的人,我怎麼會睡過頭呢?』
別太逼自己了,給點獎賞吧
雖然前面講了戒除壞習慣與養成好習慣的方法,
但我還是要提醒你:
我們不需要逼自己活得像個機器人!
養成習慣,不代表我們要活地像苦行僧般,
戒除壞習慣,也不是為了要剝奪快樂,
我們只是要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感,
不再淪為多巴胺驅動的奴隸!
人類是被慾望驅動的生物。
而我們的慾望,很多時候是來自於腦海中的多巴胺分泌。
但你知道嗎?
巴胺的高峰不是出現在獲得獎勵的那一刻,
出現在即將獲得的那一刻。
大腦會牢牢記住多巴胺的高峰值,並把更多資源、注意力與精神投注在讓你多巴胺飆升的事物上。
所以,與其抗拒多巴胺,不如善用它。
為了更好的利用多巴胺,我們可以適時給自己獎勵,
讓身體與心靈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前進。
但要注意,設計獎勵有幾個原則:
1.獎勵不可以唾手可得。
要讓多巴胺上升,關鍵不是在得到的那一刻,而是即將得到的期待感。
因此我們設定的獎勵內容,若平常就唾手可得,那可就一點期待感都沒有了!
自然也不會有激勵的作用。
2.綑綁習慣。
將獎勵綑綁住習慣,例如我超愛看Youtube與Netflix,
在生活中會不知不覺,因為看這些影音消耗了大量時間,
但要完全戒除又不可能,此時可以利用綑綁習慣達成兩全其美的結果。
我將騎室內單車與觀看Netflix綑綁成一組習慣,只要我踏上腳踏車,
我就可以在騎車的時候看Netflix,其他時間我則不打開來看。
目前我設定是一週騎車2次共一小時,但因為綁訂了NETFLIX的習慣,
我常常會運動超過規定的時間,甚至期待運動時間的到來。
3.綑綁習慣的獎勵不該與養成習慣背道而馳。
例如不該養成「今日若是我運動30分鐘,則獎勵自己晚餐吃炸雞」。
運動與吃垃圾食物是背道而馳的,前者是為了健康,後者為是為了爽但不健康。
將這兩種相反的習慣與獎勵綁定,容易造成身心錯亂,也更會事倍功半。
小結-要小心『原子壞習慣』
總結來說,《原子習慣》不僅教會我如何建立良好的習慣,
更深刻地讓我認識到-破除壞壞習慣,可能比養成好習慣更重要。
畢竟,每次的微小好習慣,都能在時間的複利下帶來巨大的改變,
那麼,那些不起眼的壞習慣,是否也會經年累月地,悄悄為人生帶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呢?
我認為,與其急著培養原子好習慣,
先找出自己的原子壞習慣是更為重要的事情!
那該如何找到原子壞習慣呢?
我認為流程是:
1.設定目標
2.紀錄與目標相關的事情
3.執行改善
舉個例子:我的目標是更健康的身體,
那第一步,就是開始記錄生活中偏離身體健康的行為。
例如:
- 習慣在下午的時候吃些零食(這就我)
- 習慣熬夜(也是我)
- 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…
接著,我會對這些壞習慣進行最小單位的改變。
以熬夜為例子,我從每天都晚睡,改為一周只能熬夜三天。
這個幅度不算大,但對我來說,已經是一個具體、可執行的改變。
習慣改變不能太激進,因為——人性很脆弱
人對於劇烈的變化往往會感到不適,
也因此,我們更需要落實《原子習慣》的核心概念之一:
「微小、可持續的變化」。
沒錯,壞習慣當然越早改掉越好,
但如果忽略人性的極限,反而可能讓我們半途而廢。
唯有溫和、穩定的修正,才能走得長久,
也才能真正落實《原子習慣》另一個重要概念:「習慣養成」。
我的理解是——原子習慣,其實是一句因果關係的句子:
因為改變是原子級的、微小的、不劇烈的,
所以它才能成為真正可長可久的習慣。
相關連結與延伸閱讀
原子習慣作者James Clear 作者頁面:https://jamesclear.com/
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官方網站:https://jamesclear.com/atomic-habi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