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請問是XX先生嗎?您好,我們是股票資訊站,要跟您推薦一檔優質的股票,方便我先寄資料給你看嗎?」
我相信只要是有投資股票的人,多多少少都會接過類似的電話。但這些電話推薦的「優質股票」真的有那麼好嗎?有可能賺錢嗎?
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,是我在德軒科技上慘賠30萬的血淚經驗。希望透過這個真實案例,告訴你在台灣為什麼散戶不該碰未上市股票。
重點摘要
- 未上市股票資訊不透明、流動性低且詐騙風險高,推銷常以願景包裝、內幕消息、保證獲利與名人背書,誘發FOMO,易讓散戶失去判斷
- 筆者在德軒科技投入約30萬元,經歷上市遙遙無期與營運訊號惡化,最終幾乎歸零,反思在焦慮與不穩定現金流下,情緒凌駕理智造成決策失誤
- 槓鈴策略強調用少量資金博小機率大回報,但筆者的投入比例與資訊掌握並不符合此精神;與其碰未上市股票,不如專注穩健策略與本金保護,並在家庭內做開放的財務決策
什麼是未上市股票?和IPO有何不同?
IPO:公司上市的必經之路
我們常聽到的IPO全名為Initial Public Offering,中文意為首次公開募股。這是私人公司首次公開向大眾出售股份上市的過程。
以台積電(TPE.2330)為例,它在1994年第一次公開在台股上市,首次向大眾出售股票以募集資金。IPO是所有股票要上市的必經過程,主要目的就是向公眾募集資金,讓公司能夠運用這些資金進行擴張、償還債務或進行其他投資。
未上市股票:IPO之前的灰色地帶
然而談到未上市股票,那又是在IPO之前的事了。
未上市的股票交易是完全合法的,是由原始股東因為資金需求、不看好未來發展等原因,在市場外、私下交易股票,所以這樣的行為又叫做OTC(Over-the-Counter)。
OTC交易的三大風險
但OTC交易會有以下風險:
1. 交易資訊不透明 不像交易所的交易有公開的報價和成交價,OTC交易的價格是由買賣雙方私下協商決定。
2. 流動性較低 因為交易不是集中進行,所以想買賣的人可能比較難找到對手。
3. 詐騙的可能性 因為沒有在公開市場交易,也沒有監督的管道,因此你很難驗證此公司股票價值的真實性。
識破話術!股票推銷的五個階段
這樣的推銷通常都會有五個階段的話術,讓我們一一來看:
階段一:美好的願景
「這間公司的技術結合AI科技,是這個業界目前唯一在做這樣跨界結合。」
「這間公司掌握了最新晶片科技,連國科會都有投資,你可以相信我,但連政府都投錢進來了,你還擔心什麼呢?」
這類話術讓你覺得這間公司是在做改變全人類命運的事情。但若冷靜一點,請他提供公司目前的現金流、淨利等,他們又會說「還在發展階段,現階段沒賺錢,但以後會有大收入!」
從不正面回答現在的狀況,只許諾虛無飄渺的未來。仔細想想這樣的話術和渣男語錄沒什麼兩樣。
階段二:獨家內幕
「我們是這家公司的早期股東,掌握內部消息,他們預計在兩年內上市,現在買進就是掌握先機。」
這種對話強調資訊不對稱,讓你心中感覺到自己幸運掌握其他人不知道的消息。
但我們再冷靜想想,有這麼好的事情,為什麼原始股東要賣給你?
既然這麼好,為什麼其他股東不買?簡單來說,這麼好的事情憑什麼落到你頭上?
階段三:保證獲利
「這家公司是下一個台積電,你現在買進一張,上市後至少能漲五倍!」
用信誓旦旦的語氣許你一個美好的願景,但其實市場上沒有任何投資可以保證獲利。
上面那句「上市後至少能漲五倍」,沒有講的另一句是:「沒有上市就準備歸零!歸零!歸零!歸零!」
階段四:利用FOMO心理
FOMO的意思是Fear of Missing Out,意思是製造出焦慮感,讓你的判斷力失真。
「這個案子現在只剩最後幾個名額,錯過這次機會,下次買進就不是這個價格了!」
透過「少量、高價值、大家都在搶」的話術,製造你的緊張感,讓你覺得我是不是也該參加一下!
階段五:名人效應破你心防
「你知道XX董事嗎?他經營的OO企業規模很大對吧!他也相當看好這間公司,也有投資!要不是有名額的限制他還想購買更多股份!」
人類容易受權威效應的影響,利用對權威或名人的信任,增加說服力。
我與德軒科技的慘痛邂逅
投資背景:焦急心態下的錯誤判斷
和大家一樣,我接到了股票投資資訊的電話。但可能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,接到電話的我當時算在一個半Gap Year的職涯階段。
這個階段的共同特徵就是不穩定(或不滿意的)金流,讓自己在投資方面心態焦急。
德軒科技:看似前景光明的醫藥互聯網公司
德軒科技根據資料是一家專注於醫藥互聯網領域的台灣公司。他們的營運模式包括:
- 供應鏈整合:為藥局、診所及地區醫院提供處方用藥、成藥、保健品、醫材等,並讓客戶可以透過平台一次購足所需品項
- 物流效率:透過平台提升藥品採購與物流的效率,減少藥局的人力需求
- 資訊服務:在平台上整合醫藥專業知識,提供客戶即時、完整的產品資訊
這間公司的概念在2025年看起來沒什麼,甚至有點破綻百出。但在我決定投資的當下,是正在風風火火炒熱市場的互聯網概念公司。
投資決定:30萬的賭注
電話專員的報價是一張股票80元,我共買了四張(買四張有打折),最後總共花了相當約30萬元。
當時許的美好願景是預計一年後上櫃,目標股價會到達200元左右。當時有舉例另一間實際有上市、類似公司的市值,只是時過境遷,我已忘記當時舉例的是哪一家公司。
我當然也經歷過上面章節的話術五階段,銷售員也貼了許多當時正面報導給我,也對未來的報酬充滿期待。看到德軒科技的Line@出現也很興奮!
德軒科技相關報導:
夢想破滅:30萬打水漂
但隨著時間推移:
- 原本的上市時間不斷延期
- 提供的網路服務一個一個中斷
- 市場上傳來欠供應商款的消息
- 原本服務我的股票專員,詢問進度回覆也變得越來越慢
我們就知道,這三十萬台幣要打水漂了。
慘賠的教訓與反思
情商壓過財商的危險
這次與投資比特幣詐騙平台一樣,都是心態面陷入焦急的階段,進而判斷犯下嚴重的錯誤。
我當時的財商是懂這件事有極大可能會虧損的,但我的情商壓過了自己的財商。
夫妻財務決策的重要性
值得慶幸的是當時已成家的我,在做這種超級高風險投資時,不會一個人偷偷下單,而是都有與老婆討論過後才決定。
也因此雖然最後還是很懊悔做錯決定,但是兩個人一起度過,而不是單方面的責怪。
這也是我認為夫妻倆對財務與投資應該都要有一些了解的原因。
在投資市場上難免會犯錯,只要控制風險,學習犯錯的原因,避免重複犯錯,我認為都是可以接受的!
但如果夫妻有一方完全沒有投資相關的概念,這樣的錯誤他無法理解,對他來說就只有「你把錢弄丟了!」長久下來只會消磨掉彼此的信任。
避免大男人/大女人主義
也千萬不要大男人大女人主義作祟,想說我暴賺一波給對方驚喜!
尤其是高風險投資時,驚嚇的可能性是會遠大於驚喜的。
德軒科技算是槓鈴策略嗎?
什麼是槓鈴策略?
知名思想家與學者納西姆·尼可拉斯·塔雷伯有提倡一種投資策略,稱為槓鈴策略(Barbell Strategy)。
這種策略的核心意義是:投資少部分的資金,在低機率發生的事件上,但該事件發生時會產生數倍的回報。
例如在股票多頭的時候,投資大部分的資金在看漲的股票上,留小部分的資金押注在股票崩盤上。當股票持續上漲時,壓注在崩盤的資金就當費用;但當股票真的崩盤的時候,這小部分的資金卻能起到保護資產的作用。
我的投資是槓鈴策略嗎?
那問題來了,德軒科技對當時的我來說算不算是一種槓鈴策略?
心態上是,執行上不是。
槓鈴策略雖然是押注在極小機率發生事件,但德軒科技對當時的我來說其實是一片空白的資訊,所以我連他發生的機率都不知道!
再者槓鈴策略的核心精神是少量資金,30萬台幣是我可承受的風險數值,但並不是少量資金。
結語:何必冒險投資未上市股票?
最後回到這篇文章的主旨,我無法確切地說投資未公開上市的股票一定會賠錢,說不定真的有人因此賺了一筆。
但投資未上市的股票,就像是玩一場骰子博弈,你只有骰到最大數字時會賺錢,問題是你不知道你在玩的是幾面骰。
可以投資的東西這麼多,何必投資未上市股票?
與其把資金投入這種高度不確定的投資,不如把時間和金錢放在學習更穩健的投資策略上。畢竟,在投資的世界裡,保護本金永遠比追求高報酬來得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