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工作了五六年,你是否也開始思考這些問題:
「我該不該換公司?」
「這份工作好像不好也不壞」
「換了下一份工作也不一定更好」
「會不會我現在不走就要在這裡待一輩子了?」
《轉職思考法》作者北野唯我直接在書的開頭下了一個定論:
『只有相信自己隨時能換工作的人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!』
為什麼會這麼說呢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重點摘要
- 將你與公司的關係重新定義:不再是單純的雇傭關係,而是「你是賣家(提供價值與服務),公司是買家(支付薪資購買)」。這種思維讓你能更理性評估自身價值是否得到合理回報,而非只是安於現狀。
- 培養市場價值比取悅上司更重要:《轉職思考法》作者提出「三向量評估法」衡量市場價值:技術力、人際關係和業界生產性。20-30歲應專注累積專業能力,30歲後建立經驗性,40歲後則更依賴人脈。待在上升趨勢的產業也是提升市場價值的關鍵。
- 判斷是否該轉職的實用方法:一是看你的上司是否是你10年後想成為的樣子;二是辨別你是追求「做什麼事」(To Do人型)還是「處於什麼狀態」(Being人型)更重要。具備足夠市場價值,才能掌握選擇權,獲得真正的職場自由。
重新思考:你與公司的關係是什麼?
這本書並不是要教你對公司不忠,也不是要告訴你隨時要跳槽,而是要教你如何正確思考「就職」這件事情。
很多人會說:「我與公司的關係就是雇傭關係啊!」
對,或許以前是如此,尤其是在終身雇傭制的日本。但隨著時代變遷、網路發達,還是如此嗎?
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思考方式,將我們與公司的關係看成:
公司是買家;我們是賣家。
我們提供給公司的是價值與服務,公司根據我們提供的價值與服務付錢購買(薪資)。
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更理性地思考:
- 我們是否有提供足夠的價值與服務?
- 公司是否有提供足夠的金額購買我們的價值與服務?
- 若沒有,我們是否該換另一家公司販賣我們的價值?
當你將公司當成棲身之處時就失去競爭力了
將自己想成提供價值者,而不是單純的被雇傭者,為什麼重要?
一旦將公司視為這輩子的棲身之處,意思是將公司當成自己的家。家是什麼樣的地方?安穩、舒服、放心。
這樣的環境會讓你怕它改變,怕它不再這麼舒適。所以一有變化你會誓死捍衛,這時候很可能會將手段當成目的。
當你棲身的安寧被破壞時,會不計代價地捍衛,往往用的方法也不符合公司整體利益。
換到個人來說,當環境很舒服時,會想要跳出舒適圈嗎?會想要更精進嗎?我想是有一定的難度。
你是以市場價值為目標?還是以上司為指標?
兩者差異在哪?在於當公司倒閉或被裁員時,我們是否還有辦法存活。
以上司為目標的工作型態,短時間內可能會受到上司的重用,也因為符合上司的「胃口」,會過得相對滋潤。但一旦公司倒閉或裁員,我們該去哪裡找到相同性格的上司?又怎麼找回我們與上司花費多年培養的默契?
相對的,以市場價值為目標的人,或許在目前的職場上並不會混得最好,但因為學習的目標專注於市場價值,因此當環境有變動時,因為你有高市場價值,所以可以快速找到買家(公司)來購買你的價值。
這也是文章開頭所說,要將自己視為販售價值與服務的人。當思考模式不一樣,焦點就會不同:
你不會想著今天要訂什麼下午茶才會讓老闆開心,而會想著今天被交辦的事項,在未來有多少價值、我要用多少心思去學習完成。
如何評估市場價值:三向量評估法
《轉職思考法》作者北野唯我提到三向量評估法:
1. 技術力:擁有高度技術力,任何公司都不可或缺的人
2. 人際關係:能夠與所有人建立交情並且獲得幫助的人
3. 業界生產性:是否待在成長中的行業
將這三個向量相乘,數值越大、正方體體積越大,代表越具有市場價值。
技術力:專業性與經驗性
技術力可以更細膩地拆為「專業性」與「經驗性」。
若要用比喻形容,專業性可以說是能力;經驗性是履歷。
《轉職思考法》作者北野唯我建議:
- 20~30歲時先盡量累積專業性
- 30歲之後要開始建立自己的經驗性
舉例來說:30歲以前你是程式大師,專精於幾種類型的語法,這就是你的專業性;30歲以後你領導過幾個專案,帶過多少人合作,這就是你的經驗性。
必須要先有專業,才可能會有人交付經驗性的工作。若資質平庸的人,經驗在後期更顯得重要,更可以凸顯出在眾多人中與眾不同的部分。
人際關係資產
當我們漸漸年長,脫離純粹付出勞力階段後,人際關係資產就越顯得重要。
華人有句古老諺語:出外靠朋友。人際資產是一項可以讓你借力使力,可以透過人際關係達到你一個人無法做到的事情。
- 「20多歲靠專業;30多歲靠經驗;40多歲靠人脈」是作者畫出供大家參考的藍圖。
業界生產性
我們可以觀察到,都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,怎麼那個科技新貴的起薪就比我高那麼多?
「站在風口的豬都會飛」
專業性與人際資產不足的人更應該慎選產業。若選對上升趨勢的產業,就算不用表現特別突出,市場價值也會體現出來;相反的,在衰退的產業中,累積再多經驗也都沒意義。
作者特別提出,若包含自己的公司在內,整體業界獲利不斷下降,就要注意是否待在「下降趨勢」的產業鏈中。
反思:你是真正的快樂嗎?
上述從市場價值來思考未免有點功利主義。
「難道我不應該追求自己做了會感到快樂的事情嗎?」
不,應該!尤其是時代變遷,或許很多做自己真正感到熱情快樂的事情,才更有市場價值。
但絕大多數的人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。
我喜歡看書、聽音樂、看電影,但這些都跟我的工作沒有什麼關係。
當工作有點迷惘,思考這是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情,縱使理性思考下這份工作可以帶來許多收穫,若還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,可以試著換位思考:
或許你需要的不是「喜歡做的事情」,而是「喜歡的狀態」。
To Do 人型 vs Being 人型
絕大多數的人對於追求自己真正感到有熱情的工作感到困擾,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一直是人生重要的課題。但我們或許忽略了,很多人在意的是『狀態』而不是『事情』。
- 是否有得到成就感?
- 是否得到欣賞?
- 是否覺得對公司或社會有貢獻?
為何我們會對找不到可以投入100%熱情的事情感到焦慮?因為市面上成功的書籍幾乎都是由那1%,追求成功、對於做的事情感到快樂的人,也就是To Do人型。
但往往忽略了其實絕大多數的人在意的是狀態,也就是Being人型。比起茫然地追求事情,不如追求喜愛的狀態,或許會讓我們的工作更踏實。
我的轉職判斷法
可能認識我的朋友知道我在前幾年離開了一份很好的工作。除了書本介紹的轉職思考法外,我另外提供了一項思考法,來判斷是否應該要換工作:
看看你前面上司的樣子,是否是你10年後想變成的樣子?
若是,恭喜你找到可以待一陣子的公司;若否,趕快開始計劃轉職吧!
我說的是計劃,並不是隔天把離職信丟到上司臉上。你是否有市場價值?又該往哪個方向培養市場價值?是決定你是否可以順利轉職的關鍵。
小結
本書用說故事的方式,提供我們在職場上另類的思考方向。
記住:只有相信自己隨時能換工作的人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。這不是要你隨便跳槽,而是要你培養足夠的市場價值,讓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