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斯理的成長實驗室LOGO

從製造現場到投資帳戶:前員工到訴你台積電值不值得長期持有?(上集)

前言

我是 2014 年從學校畢業,以研發替代役的身分加入台灣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(後續簡稱台積電)。

在台積電這家公司,嘗試過了不同的部門,不同的事業體,也看到了公司不同的面相。

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,讓我對台積電這間公司投資有了更深層與內部的觀點。

這篇文章不會有艱難的半導體科技論述,也不會有股價的技術分析,

用的是最淺顯易白的、我自己的故事告訴你——台積電值不值得長期投資。

 

重點摘要

  1. 台積電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技術和資本,還在於以「誠信正直」、「承諾」、「創新」和「客戶信任」為基礎的企業文化,這種文化塑造了獨特的戰鬥力與強大的營運護城河。
  2. 台積電的管理方式強調高標準與精實要求,透過嚴格的 Review 文化和問題根本原因(Root Cause)分析,確保不斷改進並有效解決問題,這種態度內化為「台積電 DNA」。
  3. 雖然台積電的管理方式被認為壓力極大且不近人情,但在高壓中培養出的工作方法、思考能力、抗壓性等,對員工的職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,這些特質也是台積電不易被超越的關鍵。


我在台積電的故事

社會新鮮人加入台積電的大震撼

進入台積電的第一個部門,是戰場的最前緣——製造部。

在經歷過一個月的訓練期後,我們這群新人馬上被下放到產線上直接作戰。

半導體的生產線如戰場般緊湊且高壓。

當時我負責的是「爐管區」的業務,一個課長需要管理 300~500 台機台,

這樣的工作量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壓力山大,尤其是我一下線就要負責帶領夜班。

夜班的製造課長需要統合整個晚上機台的狀況,讓早上來的老闆可以迅速地在生產會議上總結報告。因此正常的狀況來說,早上 7:00 左右開始就是一整天壓力最大的時候。

  • 「今天重點是哪段?」
  • 「達不到目標的原因是什麼?」
  • 「需要設備弟兄什麼幫忙?集中火力維修哪一台機台?」
  • 「日班該如何分配生產線?」

這幾個最主要的問題必須要在 10 分鐘內和主管說明清楚,因為開會時間只有 20 分鐘左右,沒有人有時間聽你**『廢話』**!

這就是為什麼台積電新人陣亡的比例這麼高的原因。(聽說現在已經變得比較人性化)

即使我正式從台積『畢業』已經過了七年,

某些當時的血淚教訓我仍歷歷在目。

故事一:學長,我沒有在夜班睡覺

我還記得第一天夜班跟職*,隔天一早學長問我:「今天的重點是什麼?」

我憑藉著學姊在與生產中心的對答,沒有自信地說:「啊…嗯…應該是 XXX 機群。」

學長接著問:「為什麼是這個機群?」

我頓時慌了,因為我腦袋還是一片渾沌,只好誠實地說:「不知道。」

學長勃然大怒:「媽的,不知道!你昨晚在睡覺喔!」還踹了椅子一下。

*跟職:跟著有經驗的公司前輩約當一個月,以熟悉將來要執行的業務。

第一天上產線就被學長震撼教育

故事二:新人不懂被誤會不誠實

我也記得我第一次獨立輪值夜班,早上跟生產中心的學長報告產線時,

學長問 A,我以為學長問 B,因此回答了 B 相關的事情。

學長說:「你在說什麼東西,我問的是這個嗎?」

此時的我才發現錯誤,趕快回答:「學長抱歉,我會再好好學習。」

學長冷冷地看著我,拿起我的狗牌,緩緩唸到:「08XXXX(我的工號),要學習請先從誠實開始學。」


 

其實還有很多故事,刺激的、溫腥的、溫馨的都有。

可能是因為工作職權轉換的關係,我沒有真正在台積真正成為「老鳥」過,在台積電工作的四年中,感到身心俱疲。

輪班的時候表定上班時間是 08:00~20:00(夜班顛倒過來),

但為了確實掌握產線狀況,其實都會提早 1~2 小時抵達公司高工時是必然的。

當結束輪班後,升格到長日班。我一到五最開心的時候只有周五晚上,

到了周六就進入了倒數模式,倒數著假期快要結束。

週日則是焦慮模式,整個狀態都非常差,心情是低沉的,做什麼都提不起勁,只想著明天又要上班了。

即使看起來有這麼多的痛苦,但我從來沒有後悔剛畢業就進入台積電工作的這段經歷。

與痛苦相隨的,是我也學習到相當多!不論是工作方法、思考能力、破題能力、抗壓性,這些都是我一生帶著走的禮物,也讓我離開台積後可以更本質地思考台積的競爭力。

 

Review文化與Root Cause

網路上有許多台積的前輩抱怨開會太多,以及 Review 文化的盛行。

所謂的 Review 文化,中文直譯可以說「檢討」,但更直接的翻譯是:「你要被慘電了!」

假如你做錯了什麼事情,通常不會被輕易地放過,

你會被叫到會議中輪番拷問,語氣通常不會太好,是個壓力滿檔的場合。

這時候千萬不要廢話,不要講無關緊要的原因,也不要試著解釋為自己開脫。

清楚講出發生事情的 『根本原因 Root Cause』,以及:

  • 解決的方法是什麼?
  • 何時可以解決?
  • 需要什麼幫忙?

找到根本原因並解決,才有機會防止錯誤再次發生。

若只是流於形式、解決表面問題,那將來只是花重複的成本,處理相同的問題。

一間公司的營運會遇到千千萬萬的問題,專注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,就是將資源花在刀口上的管理模式,也是公司能持續成長的關鍵。

所以在 Review 的過程中,工程師會不斷地被問:

  • 「為什麼?」
  • 「那如果….會怎樣?」
  • 「一定要這樣做嗎?」
  • 「這樣做之後會完全改善嗎?不能的話改善幅度是多少?」
  • 「要花多少資源?多少時間?」……

這些問題不是在懷疑工程師的人格與誠信,

而是經由不同方向的問題,去打磨工程師是否仔細思考過,

是否真的看清問題的本質。

 

ICIC精神

台積的ICIC精神分別代表

  • I(Integrity):正直誠信
  • C(Commitment):承諾
  • I(Innovation):創新
  • C(Customertrust):客戶信任

這四個核心精神扣緊台積電的營運主題。除了「創新」這點我比較沒著墨外,其餘三項就我自身的職場經驗來看,都是成長的重要環節。

 

誠信正直

回到上一段,當發生問題時要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,才能持續進步。而要找到根本原因,就必須對自己誠實,且為人正直,不隱藏自己的錯誤。

在台積電內部,你做報告可以「美化」,你可以將圖表改單位,讓看起來進步更多,但——不能造假!不能用假的數字進行欺瞞。

不得不說,後續我進入其他家上市櫃公司,「誠信正直」這點,台積電做得是我待過的公司中最好的。

 

承諾

「說到做到,做不到別輕易承諾」,台積電篤行這樣的文化。

不論是對客戶、上司還是同仁,都必須要嚴格遵守。

所以當我進入中央單位時,我報告上講的任何話、列出的任何數字,都是跟我的承諾掛勾的。

也因此,離開產線、進入中央單位,並沒有比較輕鬆。

你會知道,當你報告上面列出某個產能數字,後續每一個廠區都會拿著這個數字質問你:「你有說到喔!」

在公司建立起自己信用的人,會被說「有 Credit」。

我記得進入公司的第一任老闆告訴我:

「你進這間公司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 Credit,當你被大家認可你做事的成果,有了 Credit 後你就可以少掉很多 Review,因為大家對你有了信任。」

「要怎麼建立 Credit?你每一次的報告、每一次的危機處理,都是在建立你的 Credit。不要欺瞞、不知道就說不知道;做好功課,不要猶豫,在台上支支吾吾前後矛盾,被找到破綻。」

「當你確定一件事情做不到的時候,被 Review 時就要展現不退卻,不要一承受到壓力就改口。」

「這就是建立 Credit 的方式。」

 

客戶信任

培養客戶信任,除了基本的交期、品質外,在台積電中最特別的一點是:單純的「晶圓代工」模式。

因為科技業屬於高技術、高精密、高隱密性的產業,研發室的內容是機密中的機密,絕不容外洩。

在台積電每天上班都要過「安檢門」,我可以不誇張地說,甚至比機場的安檢還嚴格。

公司會檢查員工是否帶有 USB、相機等可能洩露機密的物品。

若不小心攜帶,被檢查抓到,除了要寫檢討報告外,當年的考績就直接是最後一名。

回到公司的經營模式,台積電堅持只做晶圓代工,不推出自有產品。

也因此,客戶委託台積電代工時,較不用擔心商業機密會被竊取。

例如手機晶片,蘋果找台積電代工,一定比找三星代工更放心。畢竟三星本身也做智慧型手機,蘋果難免會擔心自己的晶片設計外洩到競爭對手手中。

ICIC是台積文化的核心精神
資料來源-台積電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tsmc.com/chinese/aboutTSMC/values

毫無道理的改進:變態的高標準

一間公司要進步,就是要不斷地改進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事實。

但我只能說,台積電的改進要求,是到了喪心病狂的境界。

以我自己為例,「在製造部時做的自動化派工系統改進,以降低操作員的負擔。」

在專案初期成效評估時,給出的預估成果是可以節省 10% 人力。

而台積電的執行方式,通常會是「有餘地就先做再說」。

一個改善專案,預估與實際成果一定會有落差。

若實際比預估好,那皆大歡喜、相安無事;

但若實際比預估差,那就大事不妙了。

我的專案就是屬於後者——實際比預估差。

這是一個一年期的專案,到了接近預計完成的時間點,公司就直接做了人力精簡。

但不論是專案時程還是效果都沒達標的時候怎麼辦?

你有兩條路可以選:

  • 第一:撐著,讓作業員用減少的人力、不完整的系統繼續作業。你會變成眾矢之的,要趕快想辦法補強。
  • 第二:舉白旗認輸,上去報告:「不好意思,請還我一些人力。」但報告時會被百般 Review,對考績也會有影響。

而身為當時製造課長的我,老闆對我說的一句話我仍記在心中:

「製造課長管好產線,是你的工作,是你應該要做好的事情。做好了不會得到鼓勵。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要背一個改善專案,專案做出成果才是你的成績。」

在製造部都這麼辛苦,更不用說更辛苦的設備與製程工程師。

還記得我在中央單位時,有一次轉達上面下來的指令:

「要求設備與製程改善產能,需要比去年增加 7% 的產能。」

「但這個專案我們不會撥錢給你們,你們要發揮創意想辦法。」

「想不到辦法就上生產會議報告(被 Review)。」

我腦海裡永遠記得,當這個消息轉達給一位學長時,他臉有多臭。

這公司真的變態。

 

全方面控管成本

由於公司內部高度自動化與系統化,所以在成本管控上能做到極細緻的管理。我參與到的實例包括:

  • 閒置機台重新利用系統會偵測到產能利用率偏低的機台,啟動研究流程,判斷該機台是否可以在其他廠區被有效利用。
  • 人力資源與產線自動化一併審核透過偵測操作員干預自動化的比例,研判各區域的自動化程度,進而研究人力是否可以調往自動化程度較低的區域,將人力資源發揮到最大效益。
  • 機台目標參數重新設定工程師會不斷改良機台的製程與操作參數,當達到一定程度時,會重新定義該設備的效率目標值。例如原先 A 機台生產效率為 90%,需配置 10 台機台以支撐產能,但當效率提升至 95% 時,所需機台數量自然下降,進一步降低資本支出與固定成本。

以上三點,其實都是在台積電的日常運作中就會進行的例行工作。

也就是說,在這家公司,有一套機制不斷地精進成本,目標就是達到最大的 CP 值

我想,這也是台積電淨利率這麼漂亮的原因之一。


從文化看競爭力:不是晶圓,是體質

我始終認為台積電最強大的護城河,除了看得見的技術與設備,更關鍵的是這群被文化磨出來的人。

技術可能被超越、資本可以複製,但這套文化——這種把誠信當成底線、把承諾視為神聖、找出根本原因當成工作習慣的文化,只要你待過台積電,就會深深刻在骨子裡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台積電 DNA」

它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日復一日、在一次又一次的 Review、一場又一場的質問裡,逐漸內化到身體裡的標準。

我離開台積電多年後,無論進入哪一間公司,只要遇到問題,我的第一反應仍是:「Root Cause 是什麼?」、「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?要怎麼改掉才不會再犯?」

但遺憾的是,在我後續待過的公司中,這種積極找出問題本質並徹底解決的態度並不常見。

也正因為如此,當我回頭看台積電的競爭力,我不會只看它幾奈米的製程做得多好,也不會只看它資本支出多驚人,

我會想到自己曾經歷的一切——一間公司願意用最精實的標準來管理員工,無論是產品、還是品德,都代表它對自己的要求到了什麼樣的程度。

也正因如此,這種競爭力才不容易衰退。

你可以說這種文化太血汗、太不近人情,但不可否認,它確實塑造出一種獨特的戰鬥力

而這種戰鬥力,就是那道看不見、卻最堅固的護城河。

台積電的營運護城河,除了技術、資本積累以外,我認為最重要的,就是上述我體驗到的公司文化。

這是刻在台積人骨子裡的東西,在公司內部我們都會形容是:「台積電 DNA」

 

 

小結

花了許多篇幅在講述我體會過的台積電文化,台積 DNA。

縱使離開公司多年,公司某些管理方式確實讓人感到不舒服、沮喪,壓力也非常大。

但我始終認為我是半個台積人,我身上有部分的台積 DNA。

我在這家公司四年,學習到了許多——不論是管理、思考方式、抗壓性、如何高效溝通,這些能力在我現今管理的公司仍然可以被好好地運用,是我一輩子的禮物。

如果把一家公司看成一支軍隊,那當這支軍隊每個士兵都被嚴格訓練過,這支軍隊一定很強!

尤其是以理念與文化為基底的做事方式,是其他公司難以複製的競爭力。

預告:下集,我從投資人角度分析台積電

在這一集,我講了我在台積電實際工作的所見所聞、被文化磨練的過程,還有這間公司內部如何塑造出高效率、高誠信的體質。

下一篇文章,我會從投資人的角度出發,談談:

  • 晶圓代工的產業結構與供需邏輯
  • 台積電的競爭對手有哪些優劣勢
  • 我的資產配置中如何思考是否加碼台積電

也會說說:我認為哪個階段的台積電,最適合長期持有?

敬請期待!

 

延伸閱讀:

如果你對於投資有興趣,不知道如何在投資市場獲利,以及安全的資產配置間取得平衡。

那麼歡迎參考我投資與理財的相關文章,保證淺顯易懂,幫你打開投資理財的大門。

參考文章

點選訂閱免費電子報

加入這堂免費的電子信課程,今天就獲取你的第一封歡迎信!

衛斯理的成長實驗室logo橫幅

本站將幫助你在財務規劃與工作生產力這兩方面進行提升,讓你可以更自由的掌握人生。

文章搜尋

© 2024 Created by 衛斯理財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