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斯理的成長實驗室LOGO

台股 vs 美股怎麼選?結構、匯率、政局與資產配置一次看懂

從 2020 年疫情之後,我開始從單純投資台股,慢慢增加對美股的投入。

身邊的朋友常常問我幾個問題:

  • 美股離我好遠,我真的搞得懂嗎?
  • 投資美股是不是要考慮匯率的問題?
  • 股票投資不能只投資台股就好了嗎?

再加上近期川普執政的風格、關稅引起的爭議,
全世界也掀起了一股「對對美國的不信任」的情緒。
在這個情況下,美國仍然是值得投資的市場嗎?
這篇文章會針對這些問題回答,幫助你了解台股與美股的差異,做出適合你的判斷。

投資美股與投資台股各有其優缺點,也適合不一樣的人。筆者用自身經驗分析給讀者看。

 

重點摘要

1.投資國外資產是分散家庭資產風險的一種方法,其中又以美國股票市場是目前全世界最穩健、流通性最好的市場。

2.縱使近期在美國市場有政治的風險,我仍然相信民主的修正能力,不會對該市場造成永久且長期性的傷害。

3.如果預計想將一半的投資資金移往美國市場,我會建議可投資金額超過60萬台幣以上再考慮,稀釋相關成本。

 

選擇美股投資的優勢

我認為美股最大的優勢有以下三大優點。

公司在做的事情比台股好懂

美股投資的標的,和我們生活是非常貼近的。舉例來說——

許多人手上拿的蘋果手機(AAPL.US)、早上喝的星巴克咖啡(SBUX.US)、上班路上看到的電動車特斯拉(TSLA.US)、上班使用的古歌(GOOG.US)和微軟(MSFT.US)、就連休息時間滑IG或Threads(META.US)……這些全部都是美股公司。

也因為這些品牌跟我們息息相關,我們更可以容易地察覺公司競爭力的改變:

  • 觀察周遭的人使用蘋果產品iPhone的人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?
  • 星巴克買咖啡需要排隊嗎?
  • 電動車在路上有越來越常看到嗎?比較常看到的品牌是特斯拉還是比亞迪?

近期我特別有感觸的公司是Google。

自從AI問世,我搜尋資訊的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。

以前我要研究一個主題時,我會在Google 搜尋引擎下關鍵字,
並且一條一條審視、過濾、整理、擷取所需要的資訊來源;
但現在,我更常是直接問ChatGPT,與ChatGPT討論或是請它給我一個方向、
甚至整理出一個表格,最後我再去「稍微」Google一下,確認資訊的正確性。
我花在Google上的時間大幅降低,這對Google 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!

當然Google也有推出自己的AI:Gemini,表現也不輸其他的AI軟體,
但未來AI的時代,Google是否能像過去搜尋引擎時代般一統江湖,還是個未知數,
因此即使Google股價跌得再低,再看不清楚是否為價值陷阱前,我都不會貿然投入。

 

由生活經驗可以很直覺的判斷:我該不該投資這家公司。

這是和台股比起來有很大不同的地方。

以台灣最有名氣的公司-台積電(2330.TPE)來說。
要理解他的競爭力,門檻就高了不少。
光是要理解先進製程到了幾奈米?其他競爭者的技術發展?
就已經不是非業界或本科系可以輕易掌握的資訊,
更何況這只是初階的認識,更進一步的還有CoWos、
台積的FinFET好還是最後三星的GAAFET會克服良率的問題?
這些問題比起研究品牌公司的競爭力,難度真的高了不少。

 

台股是淺碟市場,相較美股更有抗風險能力

淺碟市場用很簡單的一句話:
資金量較小的市場。 台股的日交易金額,平均大約是美股的 1/20

當整體資金量體少時,整體市場的波動會更容易受到單點外力拉動。

你可能也聽過這些話:

「股票下跌是主力在出貨了!」

「有大戶在偷買,我們先進去蹲。」

「外資沒有量,股價不會動。」

這些「外資」、「主力」、「大戶」就是影響市場裡的大鯨魚。

用資金量想像,美股市場就像一片汪洋,而台股就像是一個池塘。

這些大鯨魚在池塘中一個隨意的打滾,池塘就會激起巨浪,哪怕池塘中的其他小魚兒(中小型股)都乖乖地待著,因為整個池塘(市場)都被波動的關係,他們也難以獨善其身。

這就是淺碟市場的特性:水淺、容量小,波動容易集中,抗風險能力也相對不足。

反觀美股這片汪洋,你的確比較少聽到整體市場被一兩個主力因素影響的例子。

以我個人經驗,同時台股與美股都持有的我,在遇到波動時美股的績優股我更抱得住、抱得久。

 

美國目前仍是這個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國家

美國擁有幾個先天優勢,讓它仍是目前全球最強的經濟體:

  • 美金是目前世界通用貨幣: 全球約五成的貿易用美元結算,九成的外匯交易使用美元,全球外匯儲備也有近六成是美元資產。
  • 美國軍事實力世界第一: 美國的軍事優勢不僅體現在規模上,更在於其全球部署能力與高科技裝備。而這樣的軍事實力給予投資在美國的外資有一定程度的信心與保障。
  • 創造力與自由體制: 因為可以自由的發想與實踐,所以往往「破壞式創新」的公司都會是在美國起源。而這些創新公司,往往也是決定整段供應鏈利益分配的角色。更直白地說,創新的公司在現行的經濟體系下會賺到最多的錢。

就算近期像巴菲特與霍華·馬克思對美國的經濟政策有不少批評,

但他們仍一致表示:

美國仍是目前最值得投資的市場之一。

 

 

投資美股應該考量的風險

雖然講了以上三個優點,但當然,美股也不是沒有缺點。

匯率風險

這點最近很多人都有感,台幣突然升值,讓不少美股投資人出現匯損。

但這是投資任何一個海外市場的都必須面對的共同風險。
我自己採取的應對方式,是在心態上「調整期望報酬率」

實務上,我遵循兩個心法:

1.保守匯率估算,降低預期報酬。
以新台幣兌美元32:1為例,我在計算報酬率時通常抓30:1。 雖然這樣比較不精確,但能降低匯損時的心理衝擊, 再加上我本來就是長期持有美股,這樣的估法對長期來說影響不大。

2.調高對美股的報酬期待。
意思是:賺3%不算賺,賺5%可能只是打平。 匯率不穩定的情況下,我會設定更高的合理獲利標準。

 

匯率是國與國之間的對弈,是大怪獸打架的修羅場,當我們選擇要加入海外市場,就無法避免的要面對匯率的風險。也由於匯率是非常難理解捉摸的,因此我選擇在「心態報酬率」上進行調整,讓自己做好準備面對匯率風險。

 

換匯手續費或高交易成本,你只能選一個

在台灣投資美股的方式有兩種:國內券商複委託或是海外券商入金購股。

這兩者的比較如下

項目 複委託單筆交易 海外券商(以 Firstrade 為例)
買賣手續費 約 0.25%,可能有低銷限制
匯費成本 幾乎無 匯款費=金額 × 0.05%+SWIFT 費約 NT$800
入金方便性 相對簡單 須手動電匯+需留意額度與流程
遺產處理便利性 較容易 相對較麻煩

兩種方法都有優缺點,只能選一種你能接受的方式。

我自己的情況是:

  • 交易頻率低
  • 入金頻率低

所以我選擇的是海外券商,每年只匯款一次,集中入金,以降低總手續費與匯費成本

至於遺產處理問題,未來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我的安排想法。

 

 

政局變化是否是該考慮的風險

2025第一季開始,全球化的貿易規則被美國新任總統川普重重的搧了一巴掌。美債、美股、美金的暴跌三殺,市場上也傳出「美國末日說」的聲音。

我本身在做出口業,當然也很不爽「川皇」搞了這場全球貿易戰。

川普在2025四月開始展開了貿易戰,全球投資市場開始對美國市場有了些許不信任的情緒

巴菲特也在2025年波克夏的股東會上公開表示:

「世界其他國家繁榮不會以犧牲美國為代價,美國應該尋求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。我們應該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,他們也應該做他們最擅長的事。」

「你讓75億人對你沒什麼好感,而你卻有3億人在某種程度上炫耀他們取得的成就。我不認為這正確,也不認為這明智。我們從250年前的一無所有,成長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國家,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」

-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tee.com.tw/news/20250504700246-430704

但回到投資的本質來說,我們仍然該看長期趨勢-美國市場是否還值得投資?

美國市場的優勢:資金規模、交易流動性、軍事的保護力、自由的創造力以及公司的競爭力,在短期來看我並沒有看到根本上的傷害。

不過,問題來了——

像川普這樣破壞式風格的總統,會不會讓美國從此一蹶不振?

這時,重點就不是川普,而是你信不信「民主體制」

民主體制的優點從來不是效率,而是「自我修復的能力」。

川普上任後發出的行政命令數量遠超過去歷任總統,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因為違憲、或是州政府抗告等機制駁回的行政命令也不在少數,這就是我想表達的,民主體制的自我修復機制。

資料來源:https://today.line.me/tw/v2/article/9meJMwe

不僅僅是我這樣認為,我在市場上最尊敬的兩位投資大師近期也是如此表示。

巴菲特說:
「美國的財政赤字和貨幣政策風險仍然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,他呼籲政府在未來加強財政責任,避免將來的通膨風險。 儘管批評美國財政與政策錯誤,巴菲特仍強調-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資地點
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sinotrade.com.tw/richclub/primary/巴菲特最新持股-從波克夏13F看他買賣哪些股票-如何跟著巴菲特投資–6826abbb68287f1893a7318d

霍華·馬克思說:
「儘管發生了這些變化,馬克斯仍然認為美國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強大地方。它擁有深厚的資本市場、世界級的創新以及法治——雖然在演變,但仍優於大多數替代選擇。」
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ryptocity.tw/news/howard-marks-globalization-investment-shift

如果你還是擔心美金會崩潰,那也可以反過來問:

「美元崩了,世界上還有哪個貨幣能撐得住?」

或者,乾脆樂觀一點想——

「再撐四年,不就又換人了嗎?」

 

 

以家庭資產配置來說,我的建議是什麼?

我們都知道,資產多元化是家庭理財的基礎功。

國際分散,是多元化的一環。那我們該不該投資美股?比例又該多少?

我會建議美股的初學者,先釐清以下幾個基本條件:

  1. 先準備好緊急預備金(建議為 6 個月家庭支出)
  2. 確保保險費用、房貸房租等生活基本開銷已可穩定支付
  3. 將未來 1~2 年內需要動用的資金(如旅遊、學費、購屋)排除
  4. 剩下才是你可用來長期投資的資金

考慮到不論是複委託還是海外券商的匯款成本,

我會建議如果

  • 用複委託交易,單筆交易約USD$5,000以上;
  • 用海外券商交易,單筆匯款USD$10,000以上,

這樣才能有效稀釋掉固定成本,也才值得花心力研究美股市場。

初期建議可以先從資產的 10%~15% 分配到美股市場,

挑選像 SPY、VOO、VT 這類指數型 ETF。

一邊參與全球市場,一邊觀察自己的心態變化:

  • 看到錢在海外,會焦慮嗎?
  • 晚上會不會想看美股盤,結果睡不好?

 

 

結論

就我自己來說,這幾年美股的績效遠遠優於台股。

可能是我慧根不夠,也可能是美股公司比較好懂(笑)。

我認為,投資這件事,應該依據人生階段與責任來調整。

  • 沒有負擔時,可以追求高波動、高爆發的資產
  • 一旦背負房貸、養育孩子、照顧父母,就需要開始注重風險控制

股票、債券、保單、房地產都是分散方式,

但我們常常忽略了「區域」分散的重要性

特別是台灣,畢竟地緣風險不小,

即使你投資了不同標的,但資產全在同一地區,還是有集中風險。


推薦投資美股,是因為它:

  • 公司好理解
  • 財報多為英文,查找相對容易
  • 美金全球通用

如果你的資產規模已達到 60 萬以上,

可以先試著投入美股 ETF,作為跨區域資產配置的第一步

點選訂閱免費電子報

加入這堂免費的電子信課程,今天就獲取你的第一封歡迎信!

衛斯理的成長實驗室logo橫幅

本站將幫助你在財務規劃與工作生產力這兩方面進行提升,讓你可以更自由的掌握人生。

文章搜尋

© 2024 Created by 衛斯理財知道